和讯信托消息 自2017年以来,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信托产品的数量急剧下降,“掷千金、买买买”的景象不复存在。
根据中国证券网的报道,统计显示,2017年1月份仅仅有4家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购买金额为2.99亿元。2017年2月份只有3家上市公司购买了4.7亿元信托产品。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热情依旧不减,且尤爱购买信托产品。据了解,王府井(600859,股吧)在2014年购买信托获得1.73亿元的收益,兆驰股份(002429,股吧)从2014年开始大规模进行信托投资,到2015年3月21日累计已收利息超过7000万元。
根据沪深交易所的相关公告,2016年年末,上市公司掀起了一股购买信托产品的热潮。上证报资讯统计显示,2016年11月共有8家上市公司购买了12.04亿元信托产品。12月,上市公司购买信托产品更是“停不下来”——统计显示,该月各家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数量达30.45亿元,购买金额比11月大增152.9%。
在“买买买”、“掷千金”、“获得收益”这些“风光”背后,隐含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于深受外界质疑的,恐怕风险性首当其冲。随着信托产品单体风险时有暴露,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有信托分析人士称,上市公司选择信托理财应该有一套相对严格的风控标准,如在信托公司选择、融资方资质、项目现金流等等。
此前,秋林集团(600891,股吧)动用12亿元资金认购信托产品,引发了监管和市场的关注和热议。秋林集团的大手笔投资,在风控上存在让人疑虑之处。而交易所的连续发函,也使得其他上市公司在投资信托产品之前更为审慎。
同时,受信托市场本身变动的影响,上市公司也会随之调整策略。由于年初信托发行量减少,上市公司减少了信托产品的投资规模,“豪掷千金买信托”或将不再存在。
事实上,上市公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抑或信托产品并非偶然、个例。信托公司研究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购买信托等收益较高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可以提前确认收入,同时如果上市公司年底账户有大量现金,也会让投资者怀疑其投资管理能力,因此购买信托产品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多位信托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在年末集中购买信托等理财产品,其重要原因便是“扮靓”业绩,增加收入。


筑牢工业经济基本盘 多项政策举措将推出
中国经济必将破浪前行
青年企业家系列学习交流活动走进浙江强
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量 上半年服务贸易
塞上江南灵武 醉美山水梧桐
C财经|一文速读:国家育儿补贴谁能领?
人形机器人化身“职业技能高手”:在世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依法平等保护
稳定币,稳得住美元霸权吗?
圣境甘南:从草原到山城的县域振兴实践
进一步激发境外旅客入境旅游消费活力离
盐都富顺 梦里水乡
“一针一线”织就创新引领的担当和勇气
《求是》杂志刊发中共全国工商联党组署
两会聚焦|争做创新主体,构筑竞争优势
沈莹出席广东省民营企业建设现代化产业
天山明珠耀丝路 哈密逐梦谱新篇
全国工商联召开会员管理改革工作会议
2023“百城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党支部赴李大钊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