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落地一年有余,网络慈善得以快速发展,一年来超10亿人次通过网络实施捐赠。然而,一键捐赠后,你真的了解善款去向吗?是否知道如何查验发起机构的资质和信用?又会否回看项目进展并作出监督?
《慈善法》落地一年
——登记慈善组织2142家 1/4有公募资格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施行。同期,民政部还公布了首批13家网络募捐平台名单。
《慈善法》施行一年以来,我国慈善行业朝着规范化、信息化等方向稳步发展。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5日12时,各级民政部门共认定和登记慈善组织2142家,其中给予公开募捐资格的520家;慈善信托备案38件,信托规模近8.6亿元。
也就是说,现有慈善组织中有1/4具备公开募捐资格,而在《慈善法》中,这一资格的有无决定着该组织开展募捐的行为范畴。比如,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可以在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义演、义拍、慈善晚会等;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募捐信息。
相比之下,不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和个人则不能开展上述募捐行为,但仍可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间接达到募集款物的目的。
近期,引爆微信朋友圈的腾讯公益平台的慈善项目“小朋友画廊活动”正是合作募捐的一个典型案例。记者注意到,项目发起机构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并非公募机构,而与之合作的、善款接受方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则是在深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具备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
两招甄别“正规”公开募捐
——找准平台 警惕个人公号、微博发布的募捐信息
伴随对网络募捐的松绑,此前曾受制于互动性低、场景限制多的公开募捐方式,短期内一股脑挤入了我们的电脑、手机甚至朋友圈。
据不完全统计,《慈善法》实施一年来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实施捐赠,有些基金会来自于互联网的公众捐赠已占捐赠总收入80%以上。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近日表示,“借助‘互联网+’,网民参与慈善的热情高涨。”
面对眼花缭乱的慈善项目,记者根据《慈善法》相关规定总结了两大关键要素,帮你甄别“靠谱”募捐。
首先,一


进一步激发境外旅客入境旅游消费活力离
当律师遇上AI,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经济政策一线微观察丨保障公平竞争 激发
圣境甘南:从草原到山城的县域振兴实践
防飞絮闹春扰人 黑科技轮番上阵
党建聚力谋共富 春日派对展新颜——杭州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丨20亿
经济大省挑大梁|潮涌南海勇向前——广
盐都富顺 梦里水乡
“一针一线”织就创新引领的担当和勇气
《求是》杂志刊发中共全国工商联党组署
两会聚焦|争做创新主体,构筑竞争优势
沈莹出席广东省民营企业建设现代化产业
全国工商联与中国建设银行召开2025年推
全国工商联召开会员管理改革工作会议
团九江市委书记周丽敏一行到访中青企协
2023“百城万企”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行
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党支部赴李大钊故居